close

這篇文章寫很久,今天趁寶寶睡午覺也一併完稿。
是的,老王自誇文又來了。怕無聊的媽媽們千萬別點入啊啊啊啊!


講五分鐘開飯,先報告寶寶吃飯近況。
話說在育兒上有「按部就班癖」的阿慈,自從發現健康手冊上有[18M前寶寶學吃飯]這項進度,阿慈就開始日思夜思如何開始讓寶寶自己吃飯這件事。

上面照片是無頭蒼蠅慈最近開始進行一些吃飯實驗,例如邊餵寶寶邊給寶寶學著自己吃白蘿蔔。

(註:貝親易舀碗終於派上用場了!真的比較好舀,食物不會在盤子或碗裡淘氣地跑來跑去,不過照片中碗的方向弄反了)


不過不是水果的話,寶寶還是會失去耐心不肯吃。

有時則是飯後才給寶寶自己吃水果。(這個就超沒問題,食物本身的美味讓寶寶努力用叉子吃光光)

是的,就像好友yooy講的,小朋友還是金屬叉才是王道。寶寶用金屬叉,食物命中率大大提高。
照片中還呆呆用叉子正面叉食物。
現在已經會先把叉子反過來叉食物(因為反過來比較好叉),然後再把叉子轉成正面送入嘴巴,還會小心不要咬到金屬叉子。(侯賽雷啊寶寶!)

睿智前輩媽媽們的建議,有時常常跟預言一般的準確啊!
像是好友阿妮可就說過,食物泥裡頭肉比例太多,容易讓寶寶便秘。這的確是事實,當寶寶漲紅著臉嗯嗯時,阿慈就知道這是阿妮可媽所說的預言實現了啊!

近來寶寶雖然對成人食物異常熱情,什麼都能嗑下去。不過多吃幾口就見真章了,有些食物得嚼好久才能吞下的,寶寶在第四、五、六口就會開始搖頭不要吃。
前些日子,寶寶連小朵珍菇都吃掉,阿慈心想有這麼厲害?連菇類都能嗑下去?結果隔天在便便裡頭全部原封不動看見他們(一朵朵完好無缺)

所以準備寶寶練習的食物,阿慈的判別標準,就是自己只用門牙去咬這些食物,如果可以輕鬆咬爛的就是寶寶比較容易接受的食物。例如地瓜、南瓜、麵包、水果等,以免準備了,寶寶只吃幾口太浪費,或者就算吃了還是原封不動跑出來(何苦走這一遭!)


◎正文由此開始.............
好了!今天是要講五分鐘快速食物泥啊!
今天瓜老師(怎麼又來了,這位媽媽這個病也發作頻率也太高了吧!)就是要跟各位媽媽分享瓜老師此項祕招。

當副食品進入中後期,就會出現稀飯派與食物泥派。
爭議點在於半固體食物在什麼時候給予。當然兩者都是OK的,因為兩派都把孩子給養大了。

而阿慈持續使用食物泥,最主要原因是「方便」二字。因為全部你儂我濃在食物泥裡,寶寶不會因某食物不好嚼而拒吃,少了某種營養攝取。而某些根本還不能咬的食物,像是營養豐富的香菇、五穀米也能偷渡在食物泥,一併讓寶寶吃下去。

但是很多新手媽媽們都覺得食物泥準備好像很麻煩。
一點都不會的!(搖手指)

是的,今天瓜老師就來教大家「五分鐘快速食物泥」,免開火,食物調理機就能五分鐘輕鬆上桌。
(其實瓜老師感覺寶寶已經快要離開食物泥的行列,再不寫,健忘慈大概也要把此等撇步忘光光。)
備註:此法適用於副食品的中後期,不適用於剛接觸副食品的小寶寶。
剛接觸副食品,請參考:老王賣瓜之新手媽媽備忘錄︰寶寶副食品初體驗入門建議

(照片:準備早餐時候,寶寶大都是在自己小床上等←因為廚房就在Baby房隔壁)


(照片:寶寶實在太愛熊熊,有時候連熊熊都要帶上早餐桌。噗~現在多照幾張,以後好嘲笑他)


◎食材的份量與比例

要說五分鐘快速食物泥,就要從份量開始說起。


阿慈都是隨性調配食物泥,等在寶寶13M大遇到「疑似厭食期」的問題,才知道自己太愛打混。
媽媽幫首領瑾則是一種配方走天下,沒有遇到啥厭食期的問題。
讓阿慈好生羨慕,恨不得飛奔到瑾家裡,去看到底這碗神奇食物泥是怎麼打的。

瑾非常仔細地把他食物泥配方含份量寫給阿慈。
(以下乃瑾的真跡,為瑾的寶貝Mulu一歲一個月大時的食物泥,請注意前四項份量都是一天三餐份):
》五穀雜糧:糙米+燕麥( 一杯,指沒煮過生米的分量)(三餐份)
》肉類(蛋白質):黑眼豆+甜婉豆+雞胸肉或牛肉或豬里肌肉  一杯  (三餐份。肉的份量都會超過豆類,打成泥後的一杯,所以用沒有打過的,體積的關係,每餐大約為量杯的一半)
》蔬菜類:高麗菜+胡蘿蔔+香菇+青江菜+地瓜葉 一杯   (三餐份。維持四到五種左右,綠色葉菜份量會多一點,一樣是打成泥後的一杯,所以用沒有打過的,體積的關係,每餐大約為量杯的一半←壓實)
》水果類1:蘋果每餐約1/4顆或葡萄每餐6-7粒或梨子1/5顆
》水果類2:香蕉每餐約八到十公分(大部分是十公分)

》早餐只吃[澱粉+肉類+水果]、午晚兩餐才吃[澱粉+蔬菜+肉類+水果]


瑾果然是媽媽幫首領,做事這般仔細嚴謹,份量均可量化(其實首領真的有夠強,還越洋打電話去跟百歲醫師的作者一再確認食物泥的作法,阿慈應該要整理瑾的育兒名語錄,好讓我們這些苦海沉淪的新手媽媽們能夠更有信心,跟隨前輩腳步輕鬆育兒)

瑾還傳授阿慈「現打食物泥一點都不麻煩」的心得,就是把一天要用的肉和飯還有蔬菜都用電鍋蒸好,要用時才放進去打食物泥。如此可簡化食物泥的作法。因而啟發了懶惰慈的五分鐘食物泥作法。

瓜老師/懶惰慈的五分鐘食物泥份量如下:
其實說穿了,就是飯、肉、蔬菜比例是一比一比一,然後再加上水果。
》五穀雜糧(澱粉類):五穀米或白飯份量小飯碗6-8分滿(如果發現寶寶不愛吃,可把米飯份量再降低)
》肉類(蛋白質):牛肉(或豬肉)搭配豆腐,份量是1/2量米杯。
》蔬菜類:蔬菜泥每餐兩瓢(等於1/2量米杯)。
》水果類:每餐蘋果約1/4顆+香蕉10公分。

這樣煮出來的份量大概是350-400c.c.,如果各位的寶寶吃得少,就直接把每類營養份量各減1/3或1/4。

至於五分鐘如何辦到的,答案就是--噹-噹--!(請看下面↓)

找每星期的某一天,把飯先煮好,把蔬菜泥預先做好,肉先炒好。
之後每餐就只要把食材丟進去現打即可。


真的還不明白?!那讓瓜老師示範給各位看,
◎「五分鐘食物泥輕鬆上桌」步驟如下:

1.把蔬菜泥(註:早餐不用加蔬菜泥)、裝肉的保鮮盒、蘋果、香蕉拿出來。(花費30秒)
2.從飯鍋裡挖出適量的飯,拿小碗加一點熱開水,把飯放進去泡軟一下。(花費20秒)
3.趁飯泡軟時,舀兩瓢蔬菜泥、適量的肉放進調理機,切1/4蘋果削皮切塊,香蕉切10公分,然後通通丟進調理機。(當然請記得香蕉皮不要丟進去)。(花費2分鐘)
4.好了食材通通在調理機裡了,此時也把泡軟的飯丟進調理機裡。(花費20秒)
5.按下攪碎開關,等待食物絞碎成泥。(花費1分半鐘)
6.全部倒進碗裡,上菜。
(註:攪碎過程中如果食材太乾打不成泥就加點熱開水,如果不小心加太多水變成太稀,就再加點米精。)

瞧!五分鐘搞定!
瓜老師把食材準備工作,簡化到只剩削蘋果皮的一項。
如果你連蘋果都要先削好。那就只剩下丟進去按按鈕的動作。搞不好只要三分鐘就可以上桌。

免加熱!免看火!
眾親友可能會想,那不用加熱嗎?冰箱拿出來的蔬菜泥、水果、肉都是冰的啊!
由於過程中,香蕉是常溫,飯是從電鍋裡挖出來是熱的,泡軟飯也是用熱開水,而食物調理機攪拌時會產生熱量(物理原理:摩擦產生熱,激烈摩擦產生激烈的熱能),所以高速攪拌下,食物就變成剛剛好的溫熱食物泥,非常完美。
(而且經過瓜老師多次實驗,寶寶都能吃得笑呵呵,不會拉肚子←如果拉肚子那是蔬菜泥放太久有點小壞掉,不是因為沒有加熱的關係。當然每個寶寶腸胃堅強程度不同,還是請各位媽媽先實驗看看)

營養會不會流失?
可能有眾親友擔心營養流失的問題。
現打食物泥當然能保留最多食物的營養,但其實營養流失不多,而且白飯、蘋果和香蕉都是新鮮放入。
(一顆未削皮的蘋果有1500毫克維他命C,所以每餐再怎麼流失至少也有現削蘋果的300毫克維他命C。)
但相較其他沒時間只有讓寶寶吃米精、白稀飯配肉鬆等等方法,這樣的方式還是最營養均衡的。
舉長庚醫院的營養師對阿慈的建議作為例子,現代人太忙碌沒時間削水果,這位營養師每周先把一整週吃的水果份量,都削好放進保鮮盒。雖然保存過程中會流失ㄧ點維他命C,也達到家人天天吃水果,全家好健康。

這樣有吃還是比沒吃來得健康啊!營養師說。

為什麼不一次打好完整食物泥,然後之後就每餐前加熱就好了?
這是阿慈之前的作法,也是非常輕鬆的作法,可惜寶寶13M之後嘴巴比較挑,食物泥冷藏超過兩天,就不愛吃了,另外,水果再加熱會有點發酵的味道。
而這種方式也能讓食物泥中珍貴的水果酵素不會在加熱過程被破壞掉。

◎「五分鐘食物泥輕鬆上桌」事前準備工作
因為阿慈把其他料理時間,提前一次到位,所以才能在之後節省時間。

事前準備工作1:飯與肉(每週1-2次,頻率端看媽咪的懶惰程度)
白飯的準備是最簡單的事。
由於家人和自己也要吃飯,所以就共用平常電鍋的白飯即可。
偶爾要給寶寶變化口味就會改煮五穀米。五穀米打出來真的很香,很像麥芽牛奶的味道。

過去阿慈比較講究,煮飯用的水都以高湯去取代,可是自從馬偕小兒科主任跟阿慈講,動物大骨中會殘留環境汙染的重金屬,並不建議媽媽們使用,而且強調一般食物就能讓寶寶吃到足夠的鈣質。雖然阿慈都是使用有機食品的安全豬肉(香草豬、自然豬之類的),但聽了也會怕怕的,現在環境賀爾蒙的確很嚴重,誰能保證水或糧草沒有受到汙染?所以後來就折衷改成一週只有一兩天是吃高湯煮的飯。

另外,肉也是事先炒好,最多就是牛肉/豬肉兩種去變化(因為雞肉味道比較淡)。阿慈炒肉還會加入豆腐去炒,因為沒有打生長激素安全飼養的有機豬肉很貴,所以阿慈會混入便宜的豆腐增加份量。

事前準備工作2:蔬菜泥(每週1-2次,次數多寡,同樣是端看媽咪懶惰程度而定)
把大量蔬菜準備好。
這邊就是任意配配配的時候。

不管怎麼配,蔬菜泥必勝原則,就是清甜爽口為主。
所以阿慈是以比較甜高麗菜當主體(高麗菜最優,沒有時小白菜也可以稍稍頂替當主角),然後再搭配其他蔬菜,像是青江菜、菠菜、香菇、秀珍菇、鴻喜菇、馬鈴薯、碗豆夾等等,反正冰箱裡有什麼就丟什麼進去。
小心草味較重的蔬菜
像是白莧菜、地瓜葉這種草味比較重的,比例上一定要稍稍少一點。
記得搭配一樣甜蔬菜
甜蔬菜如南瓜、胡蘿蔔、洋蔥等。
(近來看書發現洋蔥不能與類葫蘿蔔素混著吃,食材有洋蔥就沒有南瓜/葫蘿蔔。)

步驟一:蔬菜準備好,該切該撕小塊的。
瓜老師會把比較硬的莖(如小白菜)還有高麗菜某幾片厚莖的部份都切小片,不但炒起來快熟,還可以當爆香的食材,讓蔬菜泥更香甜。

(註:南瓜屬於非常隨和的食材,加熱一下,他就跟你很熟的樣子,所以南瓜不用切絲,切大片即可)

步驟二:放入鍋中拌炒。現在瓜老師已經不蒸高麗菜了,直接通通大火快炒,一次OK。
不用加油,熱鍋後就把食材依據快熟程度依序放入。
先把難熟的莖部分丟進去順便爆香。(如果食材中有洋蔥也是在這第一時間放入)之後加入香菇等食材。

註:香菇南瓜放入炒到聞到香菇香味就可以加水。加水是為了讓南瓜不黏鍋,而水加一點就可以了,因為菇類拌炒也會出水。

最後加入快熟的葉菜類。拌炒一下,就主要是要把容易黏鍋底的南瓜翻上來,然後就蓋鍋利用熱氣蒸一下。


葉菜類很快就熟了,所以悶一下就可以關火OK。
其實近來健康主義人士們都主張蔬菜稍煮一下就可以食用,所以不用炒很久,把蔬菜都炒爛爛營養都流失了,也比較不香。
瓜老師主要是看香菇有沒有熟透,來當成關火的標準。

步驟三:拌炒好放涼一下,就可以放入食物調理打成泥。




打成粗泥即可,因為之後要用之時要再打一次。

如此每週辛苦炒一次蔬菜,之後就能天天五分鐘上菜。

事前準備工作3:高湯(2週1次,冰箱夠大,一個月熬一次也行)
這個就更簡單,放1-2塊大骨,(要用邊仔骨、排骨也都可以)裝滿水,外鍋加一杯半的水,即可。
瓜老師的娘是說可以加一點醋,讓大骨的鈣質更容易釋放出來。


煮好後,等冷卻後去油,然後固定份量分裝入袋冷凍。
(瓜老師每袋都是量兩杯米杯的份量。因為兩杯高湯對一杯五穀米,煮起來剛好是一天三餐的飯量。)

至於去油部分,大骨熬湯是最油的。這個之前瓜老師就有寫過,未免除眾親友要去過往浩瀚文章中尋找的痛苦,瓜老師也把照片重貼於下。撈起來的豬油可以丟掉,勤儉持家的人可以稍稍爆香然後拿來拌飯、炒菜吃,不過這種不是炸出來而是煮出來的豬油拌飯夠香能吃嗎?這個瓜老師就沒試過了。


【備註】阿慈常用蔬菜食材營養素:
其實除了肉類外,蔬菜也提供了優質的蛋白質與鈣質,更能為人體吸收,所以不要不敢斷奶,讓寶寶錯失對固體食物感興趣的關鍵期。像是高麗菜和香菇是阿慈每餐必放的,營養的南瓜也常放。
香菇:每100克含124毫克的鈣(豬肉每100克才30毫克的鈣)。香菇含有一般蔬菜缺少的麥角固醇,經過日光或紫外線照射,可轉變成維生素D2,有助於幼兒骨骼發展,對增進兒童記憶力也很有幫助。鮮香菇還含有12-14克的蛋白質,遠遠超出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質含量。不過每餐也不能吃太多香菇,適量就好。
高麗菜:每100克含62毫克的鈣。維他命C含量也相當高,高達60毫克。
莧菜:莧菜含鐵量是菠菜的1倍,鈣質是3倍,而且不含草酸,所涵鈣與鐵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對小朋友發育非常好。

另外這三種食材也有不低的鈣質,也一併寫出來給各位參考。
海帶:
海帶的蛋白質、鈣、鐵比菠菜、油菜還高。100克海帶含有1.17克的鈣(超高,比牛奶還高),鐵0.15克(單位是克喔,不是毫克),蛋白質8.2克。一開始九個月前的寶寶還不能添加肉類到副食品裡時,海帶是很好的選擇。不過海帶芽雖然嫩,但是加入任何食物泥去打爛,味道都會怪怪的,要另外放。
玉米:每100克的玉米能提供將近300毫克的鈣,跟乳製品所含的鈣差不多。不過玉米也算是可能引發敏感體質的食材,要等寶寶一歲到一歲半之後再給,比較安全。
黃豆芽:每100克含68毫克的鈣,蛋白質11.5克。不過可惜寶寶並不愛吃黃豆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rundum 的頭像
    corundum

    慈的生活雜記/育兒亂搞日記之新地盤

    corund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