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天氣熱到很想把所有頭髮抓到頭上梳個髻。
真是好ㄚˋ雜好ㄚˋ雜.......
又擔心這樣恐怕對兒子人生成長道路上造成陰影,如果媽媽長期打扮成這樣,深怕兒子以後帶女朋友回來也是這般怪模怪樣還得了!

慈:「我不准那樣女生進我們張家大門~」
寶寶:「媽媽!別這樣,她真的是個好女孩!」
(現在又在演哪齣大戲)

可是剪短髮也不甘願,這是阿慈唯一可以跟歐巴桑區別的地方(吧),剪短頭髮,只怕下一步就會去燙小捲兼買50塊錢的花洋裝了。

唉~夏天就是這樣子啊!

回到正題,這篇文章是帶孩子出門玩一機絲頭介紹(木蘭號升級版) 的續篇,上篇因為太猴話結果本來要講的正題:『帶妹妹出門的便當篇』居然寫半天都寫不到,只好又另起這篇文章。

關於出門的吃飯問題不囉唆,讓我們直接切入重點(真難得)...........
帶孩子出門,如果你帶了嬰兒推車/嬰兒揹帶/孩子的爹,那就不用擔心體力與移動的問題,最主要要煩惱的就是吃飯問題,一歲前後的孩子吃飯問題比較麻煩,通常阿慈都會帶著簡易便當,這樣就能在外頭玩上一整天(別擔心,等熬到兩歲,就只要帶隻小湯匙和小剪刀就能瀟灑出門)。

6M前只要喝奶萬事就OK時期
6M之前,由於兩隻都是餵純母奶,所以也就沒有奶瓶/奶粉的問題,出門在外時間到了,衣服一掀,寶寶貝貝們直接就有新鮮好喝的產地直送母奶。
說到餵奶這件事,寶寶(老大)時期閉月羞花的少婦慈還會找哺乳室哺乳,台灣母乳環境還沒有成熟,哺乳室並不多(大多集中在百貨公司這種高檔的地方),而哺乳室本身很多都設計不良加上都要等等等,到了老二(貝貝)時期,阿慈不再追尋哺乳室在哪裡,而是改帶一條哺乳巾,走到哪餵到哪,完全脫離羞恥的束縛,甚至於還有一種「本人就是在餵母奶怎樣!咬我呀!」之霸氣。

(生了老二的確就是會變成如此不拘小節兼理直氣壯的歐巴桑呀(淚~))

(照片:母乳路上走到哪餵到哪之好霸氣哺乳巾)

(其實是壞脾氣貝貝大人脾氣太壞,累到阿慈懶得找哺乳室..........女兒呀!要不要收收你的脾氣先)

哺乳巾(正式學名:授乳巾)好像還有立體版,就是讓空間大一點,孩子不會覺得是被衣服蓋住很不舒服。不過阿慈當時正處於雙育兒雞飛狗跳混亂期,愛店看到有貨就買了,沒有特別研究過。

阿慈是買六甲村的授乳巾照片中那款(原價680元,阿慈愛店賣374元(2011年7月購買價)),其實就是一塊布剪裁出一個頭的洞(手巧的人可以自己回家縫一個),空間的確會小一點,有時貝貝會生氣表示「幹嘛把我蓋在這衣服底下!!」,不過因為肚子很餓,看到奶就盡釋前嫌地咕嚕咕嚕喝起來,做媽的就趁機用手再幫貝貝騰出一些空間。好處是這款收納不占空間,摺一摺就可以塞在背包最底層。

哺乳巾真的很方便,十分推薦給想帶孩子戶外到處跑的媽媽,不過款式請再多多研究一下,這款的確會比較悶一些。

6M-8M副食品早期+餵奶
到了副食品早期(6M-8M),副食品早期一天只吃1-2次少量的食物泥或米精,副食品只是讓孩子練習吃飯,並非正餐之一,故出門玩就會改成全母乳,省略這1-2餐副食品。
到了每天固定吃2-3餐副食品後,阿慈早期是直接貝比卡爾的水果米精打發,帶個幾包事先量好分量的水果米精,和保溫瓶+樂扣保鮮盒+湯匙,要幾餐吃幾餐。

阿慈對這只保溫瓶非常滿意,非常不佔空間,保熱度又持久,容量又剛好提供一餐的熱水所需。反正台灣的便利商店非常多,如果要吃第二餐,再去裝熱水就好,不需要一次帶兩餐份的水。


11M-12M三餐食物泥時代
寶寶(老大)時期『一日外出』一律帶貝比卡兒的水果米精和熱水瓶就可解決吃飯問題,一餐就帶一包,兩餐就帶兩小包,除非過夜的旅行,才會帶食物泥冷藏包,讓一天至少吃到一餐食物泥

但是到了貝貝(老二)時代,發現一樣的養法(吃一樣的副食品),貝貝體質似乎比較容易硬便便,尤其只要吃貝比卡兒的水果米精,貝貝的便便都會變成羊咩咩的圓粒便便,每顆便便都小小硬硬,而且都是脹紅著臉變變,即使只吃1-2餐也是如此,還會影響接下來兩三天的便便,於是就全盤改用食物泥(便便也因此明顯改善,顯然每個人體質不同)。

後來發現外出吃食物泥也蠻方便的,出門花個三分鐘熱一下,放進保溫袋裡即可。
半日遊帶一盒食物泥,一日遊就帶兩盒食物泥,而且吃自然食物也更健康。


回到貝貝便當盒現場,早期是用耐高溫的塑膠樂扣盒裝食物泥,樂扣盒還蠻方便的,不怕漏好攜帶,隨時蓋子一掀就能開飯。

(照片:可以在嬰兒推車上餵飯。)


(照片:路邊也能吃)這張是百貨公司的走廊,因為逛街逛到忘記時間,怕壞脾氣貝貝大人肚子餓發脾氣,所以先餵飽妹妹,全家才再到餐廳吃飯。


(照片:車上也能餵飯)但是這張照片實在有夠醜,擺出來真怕貝貝長大後氣到不跟老媽說話。


(照片:也可以坐餐椅,跟著家人一起在外頭餐廳餐桌上吃飯。)


後來食物泥越裝越多。
 


在餐廳餵飯有個好處,可以讓最近吃飯有點難搞的貝貝好餵飯,因為貝貝會分心東看西看。
往左看....


往右看.........臉撇過來,眼睛還一直想看左邊,女兒呀這樣眼睛不會抽筋嗎?

離題一下,這照片貝貝很黃,是因為粗心慈那一陣子腦袋被雷打到,居然食物泥又放南瓜又放胡蘿蔔,(還放很多!!!),最後水果還給芒果,結果貝貝就變成『黃種人』了,遙遠的地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這種媽媽粗心產生的偽黃疸現象,其實一點也不用擔心,除了孩子會變很黃暫時不能偽裝成黑人或白人外,沒有其他的後遺症,不過醫生說,這個要退很慢,有時要花上三個月的時間。

附註:食物泥放南瓜沒有問題,只要用量適當即可,因為寶寶小時候也是餐餐食物泥都有放南瓜,也沒有產生此現象過,貝貝是因為阿慈太呆了,居然有段時間為求壞脾氣貝貝大人大口吃,忘記類胡蘿蔔素吃太多人會變黃,結果南瓜泥就一直放一直放,放到幾乎是南瓜泥做基底......唯一可安慰的是,我愛女身上有非常足夠的β胡蘿蔔素抗氧化劑,可以永保春青,12M的肌膚看起來像8M般的嬌嫩(有必要嗎),而眼睛也因為豐富維他命A而明亮不已...至於其他β胡蘿蔔素的好處請快轉至本文最下方附錄部分)

塑化劑風暴後,改用玻璃材質樂扣盒,雖然重些卻也安心多了(另一個好處保溫度也提高)。
 

再來一張,這張還是超級不專心,真擔心愛女的眼睛會扭到。


玻璃樂扣盒另一點讓人放心的是如果食物泥冷了可直接放入微波爐稍稍加熱,塑膠雖說可以耐熱,但還是叫人比較不放心。缺點是同樣尺寸的樂扣盒,玻璃的容量會少一點,所以食物泥常裝到滿倉。 
不管怎樣吃光就好。


寶寶幫貝貝撿玩具。


最後貼幾張本府一家四口在餐廳樂無窮的照片。


以前阿慈對備有兒童餐椅的餐廳都會按個讚,因為有張餐椅爸媽都輕鬆許多,也能讓寶寶自己吃飯。
但自從貝貝吃食物泥後,阿慈就喜歡上能同時提供兩張兒童餐椅的餐廳。

可惜大部分餐廳有一兩張兒童餐椅就很偷笑了,怎麼可能還同時給妳兩張餐椅!!那真要叩謝自己今天的好運道。到目前為止,阿慈在新竹只遇到過五家餐廳能夠做到(其中兩家還疑似因為生意不好,才會這麼輕鬆大方地提供兩張兒童餐椅)

(照片:雙餐椅的時代來臨)


回到餐椅話題上,貝貝也已經到會亂搞的年紀了。


本台的台柱小生,拒絕照相態勢越來越明顯,老是閃躲鏡頭。前些日子寶寶故意還對把拔說:「我不喜歡照相」(媽媽哭哭)


孩子在餐椅上太無聊,可用菜單擋一陣子,想當年也是用這招對付寶寶,好擋個幾分鐘清閒(這對父母真沒長進)


如何讓孩子乖乖坐餐椅,請參考:帶寶寶出去玩-機絲頭介紹(未滿一歲初級版)&訓練餐椅坐坐和餐廳禮儀要趁早10M07d)(其實也沒啥訣竅,從小就放上去讓他習慣就對了。)

關於出門的吃飯問題 (準備篇):兩分鐘快速貝貝便當
原本要寫篇「快速食物泥進階版--三分鐘搞定一餐」,可是完工之路遙遙無期,決定先趁這篇文章後半摘要一下阿慈平常食物泥的作法。

基本上,準備「貝貝外出的食物泥便當」和「貝貝平常用餐食物泥」兩者是相同的,只有在最後一個步驟不同。

前置作業:

要準備便當,然後就要有食物泥。所以前置作業就是打好食物泥和水果泥。
現在懶惰慈都直接打三天份食物泥,一次打好,然後就可以休養兩天不用打。
(照片:炒大鍋菜,每次炒菜都有自己是軍隊裡伙伕的錯覺)
 


食物泥最輕鬆了,不用想著變化口味,也不用擔心營養不均衡。

這款食物泥包含蔬菜、肉類、菇類以及米飯,但是不包含水果,因為經驗發現加了水果的食物泥在冰箱放置太久或加熱過程太久會發酵、發酸,這樣加熱過後的食物泥並沒有壞掉,但味道會變得怪怪的,兩個孩子都不喜歡吃。所以阿慈把水果泥改成在加熱中途才放進去

改版後的食物泥中的水果是以水果冰磚方式另外存放,而不是直接混在食物泥中貯存。


其他細節請參考:「快速食物泥進階版--三分鐘搞定一餐」。
由於該篇還沒有時間寫出來,所以請食物泥成分請各位先參考過去文章頂著先。下面幾篇文章都有食物泥的成分介紹(唯一差別是阿慈改把水果部分另外放):
  經驗分享︰大食怪副食品進階版-食物泥派(12M09d)
  食物泥終極版-懶媽媽五分鐘食物泥上菜(15M29d)

1.首先,先從冰箱裡拿出一碗預先打好的食物泥和水果冰磚數顆。
前置作業作好,等到真的要用餐時就很輕鬆。
只要從大樂扣碗中取出事先打好的食物泥,然後再取12-16顆的水果小冰磚。



2.先加熱食物泥(加熱技巧:邊邊淋點白開水)
因為不喜歡微波爐,江湖謠傳微波爐會破壞食物養分與結構,雖然不知真假,但想到阿慈辛苦洗洗切切煮煮,集各種食物營養之大成的愛心食物泥,如果壞在最後一個步驟,那之前那麼『搞功』是為哪般?!!
加上食物泥得煮到一定程度才能夠融化水果冰磚,微波爐要加熱到滾,保鮮膜常會破掉,感覺實在太危險(微波食品+塑化劑,真是讓作媽心驚的組合)。

故阿慈為了加熱妹妹食物泥,特地買了只小平底鍋(當時HOLA特價7折買到賺到),這平底鍋非常好用,輕巧又省時。

阿慈加熱食物泥時,會在食物泥邊邊稍稍淋一點點點(很少)白開水,因為加熱過程中,食物泥與鍋子接觸的邊緣最容易變稠甚至燒焦,加點水讓食物泥在快速加熱過程中,不會因為受熱過度變得太乾或太黏稠。


3.滾了熄火,加水果冰磚。
等到中央冒泡泡(滾了),熄火把水果冰磚放進去,稍微攪拌一下,利用鍋子的餘溫加熱。(請注意照片中的塑膠刮刀是耐熱220度,而且阿慈還是鍋子熄火才大膽攪拌,刮刀再怎麼耐熱也不建議直接接觸熱鍋子,如果您的塑膠刮刀是不耐熱的,建議您還是用木頭湯匙或筷子之類去攪拌)


到這步驟,此時滾過的食物泥加上冰蘋果泥就會降溫到剛剛好的地步。
如果是當餐要食用,此時阿慈就會起鍋裝到碗裡,直接餵貝貝吃。

如果是要帶便當,那就請繼續看下去。

4.攪拌均勻確定水果冰磚都融化後,再開火煮沸,最後趁熱裝進樂扣盒裡。
如果要帶便當,等水果冰磚都融化後,在起鍋前要再煮沸一次(判斷標準,中間有滾/冒泡泡,如下方照片↓↓↓↓),再趁熱裝到食物泥的盒子裡。(煮沸時間長短看離下一餐時間多久,如果還有五個小時,那就煮久一點,但是也不用太久...因為前面說過了水果煮久了會讓食物泥有點泛酸的口味,有些孩子不喜歡)


5.快速放到保溫袋裡。
阿慈會在食物泥盒上再放上妹妹的毛巾布材質的圍兜兜,也有保溫效果。
再放入水杯們、餐具們、緊急時刻用安撫米餅就可以出門囉!

關於出門的吃飯問題 (機斯頭篇)
(1)保溫袋
要帶食物泥,最重要就是保溫袋。

上面這款樂扣盒贈送的保溫袋阿慈用很久,很方便,唯一缺點是只能手提,讓敗家慈忍不住又想追求更完美的保溫袋↓↓↓



自從後來改用這款側背型保溫袋,好用得不得了,是阿慈最近的新歡。

上蓋可完全掀起來,前方和上方還有兩處小置物袋,乃保溫袋中之袋。(至於保溫效果目前看來尚可)。

側背起來,瞧瞧!還真是美觀又大方,非常符合本人的氣質。(照片截圖自網路賣家提供的照片)

(不要問阿慈這側背保溫袋哪裡買,不瞭之人請自行點閱:敗家其實是有原因的-網購是個危險的地方,大家快回火星去吧!,敗家這篇文章很長,如果怕睡著請快轉到中間,查看保溫袋部分)

下面這款保溫袋是最近在DIASO亂入的商品(39元),因為很小很可愛就忍不住買了。(非必需品)
阿慈買這款來是當作雙層保溫袋用,因為這款剛好可以放下貝貝便當的大小,如果外出兩餐時,阿慈會把晚餐放到這個小保溫袋,然後再放入大保溫袋裡,達到雙層保溫效果。
 


(至此,眾親友應可感受到阿慈對保溫袋的狂熱與追求還沒有停息,將來應該還會看到功能更強大、裝備更輕巧的保溫袋..........(公子又打了一個噴嚏).....)

(2)餐具袋
保溫袋裡除了便當外,還裝了寶寶貝貝外出的餐具組,包含:
‧大小湯匙(寶寶貝貝的)
‧小剪刀(有此小剪刀即可打遍天下無敵手,剪麵、剪菜、剪肉、剪麵包、剪水果...幾乎無所不剪,是身為人母居家出門必備之利器
‧兩隻叉子(現在貝貝也開始會吃飯後水果,所以得為貝貝多帶一隻叉子)、
‧折疊式水果刀(有無敵剪後很少用到,可不帶)。


目前寶寶(3Y)貝貝(1Y)用的湯匙特寫。

(寶貝們更詳細餐具敗家說明請點:敗家啊敗家!多少敗家假借寶寶之名行之:寶寶吃飯的機絲頭(1Y3M22d)(100/06/24更新資訊)這裡就不多說,以免本人愛敗家之『錯覺』深植人心。)

(3)其他配備
‧水杯:寶寶貝貝的水杯。
‧圍兜兜:寶寶圍兜兜上次就介紹過了,不再特地貼照片。
特別要提的是,貝貝出門的圍兜兜一定黃色這款,因為外出不一定有時間機會洗不小心沾到食物泥的圍兜(急性子公子說要走,阿慈就得趕緊全家拔營跟著去),食物泥有「在圍兜兜上呆久了就會不太願意離開」的特性(事後洗,洗到手抽筋都很難洗掉),所以阿慈出門都會帶這款圍兜兜,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用。
(照片:貝貝的圍兜兜)


另外,有一款拋棄式圍兜兜也不錯,提供給追求輕裝簡行的媽媽們。
這是阿慈的愛慕者(沒有啦!是親愛的MO媽)送的,寶寶用很方便的拋棄式圍兜兜,底下還有一個承接食物的小口袋,這樣外宿的旅行就不用擔心圍兜兜弄髒清洗後不會乾/發霉的問題。
不過因為心意很珍貴,阿慈都非常節省著用,到現在手邊都還有呢(決定用到最後一個裱框起來好了)


‧緊急用米餅:這是為壞脾氣貝貝大人特別設置(寶寶時代並沒有用到),因為當媽只有一個,當無法同時照料兩個孩子以保持和平氣氛時,就需要出動緊急用米餅。貝貝通常10分鐘就能吃完一大盒食物泥,如果貝貝等到太無聊就會開始嗚嗚叫,當臨時找不到東西安撫貝貝,阿慈又忙著吃飯或幫寶寶處理食物,就會用米餅稍稍給貝貝有事可做。

牙餅界的名牌-和光堂和貝親實在太貴了,尤其貝貝時代,給米餅一定得兄妹各一片,加上貝貝常被放風,所以米餅用量變大,幸好阿慈發現這款稻鴨米餅,價格便宜多了(25包入85元)而且還是有機米,之後就都用這款了。(至於鈉含量,阿慈沒有特別注意,因為寶寶貝貝米餅吃的機會不多,不用太拘泥這些小節。)


關於出門的吃飯問題 (外宿篇)
至於三天兩夜的旅行食物泥帶法,請點:挑戰媽媽極限-三天兩夜合歡山、梨山、清境山中遊
(是的,點不進去,不是你電腦壞了,而是因為這篇是傳說中尚未完成的遊記。完成之日遙遙無期。)

也由於完成之日遙遙無期,所以先貼一張照片擋擋先。
以前旅行時,食物泥包常常吃到後頭,寶寶就不愛吃,原因就是水果和其他食材交互作用的關係,於是阿慈這次三天兩夜的旅行,食物泥和水果泥也分開包裝攜帶,就不再有這問題,貝貝從第一包吃到最後一包,都是開心吃光光,讓媽媽含淚跳恰恰。


以上就是帶孩子出門吃飯篇,報告完畢。(終於寫完了,呼呼~~~(虛脫))

延伸閱讀:

帶寶寶出去玩-機絲頭介紹(未滿一歲初級版)&訓練餐椅坐坐和餐廳禮儀要趁早10M07d)
帶孩子出門玩一機絲頭介紹(木蘭號升級版)
兩光研發︰媽媽牌愛心即食速食包,美味又有效率!(9m23d)


附錄:β­­-胡蘿蔔素(β-Carotene)的確是個好東西之小檔案
前面文章中提到貝貝因為做媽的疏失變成黃貝貝,為了減緩各位對南瓜吃太多的焦慮(南瓜是個營養又健康的好東西,千萬別誤會它了),也凸顯本人行走江湖是以『知性』二字著稱,故整理β­­-胡蘿蔔素真是個好東西小檔案,摘錄如下:

(至於害怕看大篇文章的眾親友們,知性慈也已經幫忙畫重點,各位只要看藍色字部分即可)

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的親密關係
在蔬菜中,維生素A是以「維他命原、維他命前趨物」的型態,存在於黃色色素β­­-胡蘿蔔素中,因此也有人將β­­-胡蘿蔔素稱為「植物性維生素A」。 β­­-胡蘿蔔素是由兩個具有活性分子的視黃醛(維生素A的主要活性成分),相互結合而成。因為β­­-胡蘿蔔素無法有效的代謝成為維生素A,因此在相同重量下,β­­-胡蘿蔔素作為維生素A來源的效率,僅為視黃醛的六分之一。

雖然β­­-胡蘿蔔素作為維生素A來源的效率,僅為視黃醛的六分之一,可是富含β­­-胡蘿蔔素的蔬果,也是我們日常食物中維生素A的來源。傳統中的富含維生素A的魚肝油,與富含β­­-胡蘿蔔素的枸杞子,就是標準的補眼配方,它們共通的特色:都是維生素A良好的來源

維生素A的主要活性成分「視黃醛」,主要的功用是視覺色素「視紫質」的組成份,因此維生素A與我們的視力表現關係密切。什麼是視紫質呢?它就像照相底片上的感光物質,負責執行在微弱燈光下的視覺反應。
因此,如果說維生素A補充不夠,就好比底片的感光度不夠,就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曝光、形成視覺影像。舉個例子吧,照相用的400度底片因感光速度快,因此訴求可在動態環境使用;100底片因感光速度較慢,因此訴求在靜態環境使用效果較好。所以說,當進入黑暗的電影院時,若平常維生素A補充得夠,我們很快就能看清楚電影院中的座位,走階梯時也比較不會跌跌撞撞的。


植物色彩終極密碼戰
科學家發現β­­-胡蘿蔔素並不孤獨,因為它是屬於「類胡蘿蔔素」家族中的一員,目前已知的類胡蘿蔔素大約有600種以上。這些類胡蘿蔔素化合物就是高等植物中,包括蔬菜、水果的表皮,黃色、橘色、綠色色素最主要來源。

根據色彩學原理,我們可知道橘色系其實就是黃色加紅色的表現,綠色系就是黃色加藍色的表現。因為β­­-胡蘿蔔素是蔬果中黃色的來源,所以常見的橘色系的胡蘿蔔、甘藷、木瓜、杏桃乾、芒果、紅蕃茄,綠色系的蔬果如茼蒿、油菜、菠菜、韭菜、蘿蔔葉等等,都是富含β­­-胡蘿蔔素的蔬果


細胞OK繃:β­­-胡蘿蔔素
細胞膜的組織中,磷脂質扮演著維繫細胞膜完整性的功用。由於磷脂質是脂質家族的一員,所以特別容易受到自由基的攻擊,而導致細胞膜的破壞。像這個時候,脂溶性的β­­-胡蘿蔔素,因具有良好的脂質親和力,於是便發揮「細胞OK繃」的角色,捕捉並中和那些會破壞身體細胞膜、脂質、蛋白質、維他命的自由基,預防細胞死亡。
同樣都是肩負抗氧化責任的脂溶性維生素,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E差別在哪裡呢?原來其負責的區域略有不同:維生素E負責巡邏「高氧濃度」的區域,打擊自由基壞分子。β­­-胡蘿蔔素則是支援維生素E,負責「低氧濃度」的區域。所以說,β­­­­-胡蘿蔔素最主要作用在氧氣濃度較低的上皮組織、內臟器官、皮膚組織、與末梢器官。
除此之外,β­­-胡蘿蔔素亦會刺激干擾素的活性,來提昇人體的免疫系統。在許多流行病學的研究和臨床試驗中顯示:肝炎、動脈硬化、癌症、糖尿病、白內障和許多慢性退化性疾病,都與自由基的傷害有關,因此攝取適量的β­­-胡蘿蔔素,有助於減少癌症及慢性疾病的發生率


β­­-胡蘿蔔素保護您的心血管
根據1999年美國臨床營養研究期刊,所刊載的一個大型研究結果指出:蔬果中所含的豐富β­­-胡蘿蔔素,可以降低中老年人罹患心臟病的機會達到50%。美國膳食協會亦指出:β­­-胡蘿蔔素可以防止動脈中的LDL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被氧化,因此能減少發生栓塞性血管疾病的機率,這是許多抗氧化劑所具有的共通功效。
在荷蘭鹿特丹的統計研究中亦發現:飲食中攝取高量的β­­-胡蘿蔔素的人,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比起攝取量低量的人少了45%。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大部份的β­­-胡蘿蔔素來源,是來自於平日飲食中的各種蔬果。一些歐美的營養專家建議民眾,每天應攝取2~3份的深色蔬菜水果。若如此做還不能攝取足夠的量,那麼可藉由攝取β­­-胡蘿蔔素的補充品來補足。


特別需要β­­-胡蘿蔔素的時候
β­­-胡蘿蔔素具有脂溶性的特色,與脂質有著良好的親和力,有關細胞膜、上皮組織、黏膜組織、皮膚組織的保護,都可以藉助β­­-胡蘿蔔素
因此,在長時間曬太陽之前可先補充β­­-胡蘿蔔素,幫助皮膚預防紫外線的傷害,並預防皮膚癌的發生。生活在煙霧瀰漫、空氣品質不佳、氣管不好的人,除了魚肝油之外,亦可換換具有附加價值的β­­-胡蘿蔔素,因轉換成維生素A之後,能促進上皮組織完整,達到保護氣管的效果


老祖宗的智慧
另外,參考中醫的理論基礎,可發現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顏色呈現黃、紅色,是屬於入脾經與心經的食物,因此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說是補心(血液循環系統)的營養補充品。
因此我們可依照中醫時間學的理論,特別在下列兩個時段補充β­­-胡蘿蔔素。(1)已時,上午9點至11點,一天中氣血流注於脾臟最盛時。(2)午時,午間11點至下午1點,一天中氣血流注於心臟最盛時。簡單來說,中午飯後是補充β­­-胡蘿蔔素的好時機,您不妨試一試。

怎麼吃?吃多少?
建議最佳的使用時機為:因β­­-胡蘿蔔素是脂溶性的,所以飯後食用吸收較好。一般市售的β­­-胡蘿蔔素補充品,有兩種劑量可供選擇:(1) 6毫克,相當於維他命A 10,000 I.U。(2)15毫克,相當於維他命A 25,000 I.U(國際單位,維生素A與D特有的計量單位)。若有氣管﹑視力問題者,建議食用15毫克,若只做平日保養建議6毫克。

該攝取哪些蔬果
多吃富含黃紅色或綠色的蔬菜水果,例如:胡蘿蔔、甘藷、木瓜、杏桃乾、芒果、紅蕃茄、茼蒿、油菜、菠菜、韭菜、蘿蔔葉。記得吃下最重要的,也就是含橘紅色或深綠色的部分喔。

需注意的事項
β­­-胡蘿蔔素攝食過量的副作用是「胡蘿蔔素血症」,也就是皮膚會變成橘黃色,但只要停止食用,就可以消除這種症狀。會造成胡蘿蔔素血症的劑量,大約需要數週的時間,每天攝取30mg以上才會發生。

而一些新近的研究顯示,雖然β­­-胡蘿蔔素有助於黏膜組織的保護,可是愛抽煙的癮君子,卻無法享受到這項大自然的恩賜。因為β­­-胡蘿蔔素與香煙中的致癌物質,會產生過氧化的現象,反而不利於細胞的保護。所以啦,還是少抽煙比較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rundum 的頭像
    corundum

    慈的生活雜記/育兒亂搞日記之新地盤

    corund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