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比牛仔還要忙的一天(上集請點:中元節這天我們好忙碌(上)(貝貝預防針+拿咪呀的藥+巨城亂玩)

話說回到了家,就把貝貝送上床,早該睡午覺的貝貝加上忙了一個早上,很快就呼呼大睡。
阿慈趁貝貝睡在嬰兒床上安全無虞的時候(貝貝現在還沒辦法爬下床),趕緊帶著寶寶到樓下準備拜拜。
是滴!今天是中元節要拜拜呢。

(照片:自告奮勇要幫媽媽搬東西的雞婆寶)



往年寶寶貝貝都太小,所以都是阿慈自己下樓拜拜,今年終於可以跟寶寶介紹這個中國人悠久的傳統了。

阿慈育兒最大目標就是孩子的生活教育,把他老杯老木這三十多年學到的生活技能與常識全數傳授。

因為只要學到人母慈七成功力就可以叱吒天下了(這位阿母好大的口氣)

中元節拜拜當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當然要讓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一番。

不過因為寶寶還小,所以阿慈也沒有特別介紹什麼,只是讓寶寶自己用眼睛看,感受中元拜拜的氣氛。
只教了「拜拜」方法和一些有的沒有的常識(?!),包含:
1.香很燙要小心不要碰到(廢話),還有桌邊也常有人把香放倒,這個也要小心。
2.拜拜後,每個貢品都要插隻香,請神明和好兄弟享用。
(插隻香好標示這是民婦準備的,也算有誠心,請神明及好兄弟笑納,不要跟別人家搞混了喔)
3.還要插一隻旗子?!在上頭。
(其實阿慈並不知道中元普渡品要插旗子這件事,移居新竹後,發現大家都這樣做,阿慈才趕緊跟著做。據觀察,這旗子插上去似乎是意謂著『注意!這一堆是愚婦愚夫我們貢獻的,請笑納』。另外以前有看到有人在旗子上寫上名字和住址,阿慈原本也照做,但後來又在網路上看到說中元拜拜不要講名字和住址,以免讓好兄弟知道跟到家裡(有必要拜得這麼低調嗎?),所以今年阿慈又不敢寫名字了。只能說中國人的習俗真是博大精深,好難懂呀。

以上就是中元節拜拜之寶寶地方民俗體驗課程。(這位媽媽安排的課程安排得好弱)

(下面這張照片是拜拜示意圖,這次阿慈不敢照太多,因為很擔心照到不應該照的,或者亂照讓某好兄弟不高興(抖))


聽完阿慈的說明(其實也沒說什麼),寶寶很高興也跟媽咪拿了三炷香,阿慈先幫寶寶一起拜拜,再自己拜拜,然後再把香一一插在貢品上。(雞婆寶馬上很認真幫媽咪看哪些貢品沒有插到香)

說到拜拜,以前的社區是有耆老(也不知哪來的)出現帶大家一同拜拜,這位耆老負責碎碎念一堆複雜的頌辭,我們沒有文采的愚婦愚夫老百姓就跟在後頭一起拜就好了。那時候還很講究,神明與好兄弟得分兩次拜拜。就是執香拜一次,燒金紙;然後再執香拜一次,燒銀紙(幸好神明和好兄弟很隨和,貢品只要準備一次就好)。

現在居住的社區則是擺出貢桌,大家各自用各自的方式拜。
阿慈則採母親大人傳授方法後再簡化,也就是香要上兩巡;也就是第一次上香,等燒到1/3,再上一次香,(據老媽說法講究的人會上到三巡香),待最後一次的香燒了1/3後,就可以拿紙錢再朝天空拜拜一下說明『現在要燒紙錢,請笑納』不拉不拉之類的。然後就可以到金爐旁邊先燒金紙,再到銀爐旁燒銀紙。

拜拜方法人人不同,反正心誠則靈。

我們上了第一巡香,趁香煙裊裊時,先衝回家看貝貝有沒安穩睡在嬰兒床上(做媽的很擅長幻想出恐怖情節嚇自己),結果當然是一點事也沒有,貝貝還在呼呼大睡。我們在家裡待到時間差不多才又下樓拜第二巡香。

(照片:等香過兩巡的寶寶,無聊地玩地上水窪。)
(這次因為臨時下起大雨,所以改到簷下拜拜,不然以往都是在中庭)


順道教寶寶金爐很燙很危險,即時火熄了,爐邊還是很燙,一定要確認清楚才能靠近。



好了!要燒金紙,金紙就是燒給神明用的紙錢。
瞧這又紅又金,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還有福祿壽神明在上頭,就是所謂的"神明金"。


(照片:寶寶第一次看到金紙)



阿慈小時候最喜歡幫忙折紙錢燒紙錢,也常常很著迷看著紙錢在金爐裡燃燒的模樣。
紙錢有種特殊的味道,對阿慈來說,那是虔誠信仰的味道,代表著人們敬天敬地敬鬼神的心意。
人們靜靜地圍著金爐折紙錢燒紙錢,爐火熱熱地映著臉頰,看著投入的紙錢慢慢受熱燒起來,最後變成小亮點灰燼飄到天空,那是阿慈很喜愛的光景。

所以一直很希望把這項流傳已久的民俗,繼續傳承給我的寶貝兒子和女兒。

(照片:認真寶聽完媽媽的解說後,也開始認真的一張張折起紙錢來)



說到折紙錢,我們家長輩都很愛賣弄技巧,折得越快越表示厲害!
阿慈從小就看著長輩們很厲害把紙錢先展開成扇形,然後快速地一張一張折好,再把折好的紙錢整疊放入爐中燒。導致阿慈從小志向就是努力練功,以期練成利害無影手之快速摺紙錢功夫。(練這要幹啥)

其實把紙錢折起來的用意只是要讓紙錢之間有空隙,紙錢和紙錢間有空氣才能完全燃燒,所以也有人把整疊紙錢展開後就直接丟入爐中,並不一定真要把紙錢一張一張的折起(如果爐火更強時,其實整疊丟進去也能瞬間燒光)。

不過阿慈很老派,每次總是固執地要把每張紙錢一張一張地折成一大疊,好表達自己對於這件事的看重。

當然阿慈也就是這樣教我的孩子。
就像當年阿慈的爸爸和媽媽教的一樣。

(啊....再寫下去都快變成抒情文了,快快跳回.........)

燒完金紙就要輪到銀紙了,金紙和銀紙喔,兩種是不同滴。
講究的話,應該要分為「金爐」和「銀爐」兩個爐來分別燒不同的紙錢,才不會搞混(誰搞混?)
另外,還有上面印滿好兄弟們用的生活用品,上面有印梳子、衣服、褲子....
阿慈一直覺得古人有他們的創意,把這些東西具體印在上頭,寶寶看了也覺得很有趣,一直追著媽媽研究上面每個圖案代表的意思。
(照片:接下來是銀色的紙錢,就是所謂的"銀紙",跟神明金比起來,銀紙顯得很低調。)



(照片:寶寶折紙錢越來越熟練。仔細地折完一張,再折下一張,有時候手不夠拿,還要老媽幫忙先拿一下)



紙錢折好,寶寶也堅持要自己丟紙錢到爐中,但是我們社區準備的金爐跟大樹一樣那--模---高,阿慈只好連人帶紙錢一起高高抬起來,趁爐火不旺時讓寶寶靠近丟紙錢。
雖然很辛苦,但也很高興寶寶跟媽咪一樣喜歡上這簡單卻帶著深遠文化傳承的活動。




題外話:
每次燒紙錢,總是忍不住輕哼著包美聖的「那一盆火」(我好老派...我知道)



(網路影片:民歌『那一盆火』)(看不到請點:http://youtu.be/v3cHKtE2ItY



『我總是癡癡的看著那 輕輕的紙灰慢慢地飛。曾經是爺爺點著的火,曾經是爹爹交給了我,分不清究竟為什麼 愛上這熊熊的一盆火.........』

完整歌詞在這裡↓↓↓↓,不過這樣就人發現我是民歌時代的老女人熟女了。

那一盆火

作詞:侯德建
作曲:侯德建
演唱:包美聖

大年夜的歌聲在遠遠地唱 冷冷的北風緊緊地吹
我總是癡癡的看著那 輕輕的紙灰慢慢地飛
曾經是爺爺點著的火 曾經是爹爹交給了我
分不清究竟為什麼 愛上這熊熊的一盆火

熊熊的香火在狠狠地燒 層層的紙錢金黃地敲
敲響了我的相思調 甜甜遠遠的相思調
別問我唱的什麼調 其實你心裡全知道
敲敲胸中鏽了的絃 輕輕的唱你的相思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rund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